云操作系統是整個云數據中心的大腦,是政府、企業信息資源管理的核心。“棱鏡門”事件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必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確保我國的信息安全。只有掌握了云操作系統,才能掌握云計算的核心技術,才能掌握話語權。在國外IT巨頭亞馬遜、Google、IBM先后投入巨資搶占云計算市場的背景下,國云科技投入2億打造自主知識產權、智能化管理的云操作系統G-Cloud。
免費訂閱“CSDN云計算”微信公眾號,實時掌握第一手云中消息!
CSDN作為國內最專業的云計算服務平臺,提供云計算、大數據、虛擬化、數據中心、OpenStack、CloudStack、Hadoop、Spark、機器學習、智能算法等相關云計算觀點,云計算技術,云計算平臺,云計算實踐,云計算產業資訊等服務。
國云科技是中國領先的云操作系統提供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東創投等多方共同投資,注冊資金 5000萬元人民幣。國云擁有自主研發的云計算操作系統G-Cloud、云數據庫,云存儲、云柜、云終端、云集成中間件等相關產品,在教育云、電子政務云、電子商務云、中小企業云、園區云等領域進行了推廣應用。國云以核心產品和服務為支撐,為用戶提供快速、可靠、易用的云計算平臺以及個性化、定制化的行業云解決方案。
國云一直朝著“國之云,云之國”這個愿景努力。國云科技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國云成長初期,成長的過程是每個企業都經歷的過程,探索市場,尋找結合點,立足點,找到國云科技的立足點,就是國云科技的定位,第二個階段,是今年國云重新進行了戰略定位:中國領先的云智慧城市服務商;這一切都說明了國云科技整體發展目標更清晰,使命更重要,國云科技將孜孜不倦的以打造中國領先的云智慧城市服務商而努力。
國云產品團隊照
CSDN:能否給大家介紹下國云科技,技術特點和團隊結構如何?
國云: 國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注冊資金5000 萬元人民幣,已成為中國領先的云計算全面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為目標,以支持國家戰略發展和惠及社會民生改善為企業宗旨。現擁有自主研發的產品:G-Cloud云計算操作系統、云終端、教育云、電子政務云、國云在線和企業創新平臺等相關核心技術和整體解決方案,可為用戶提供快速、可靠、易用云化信息平臺和系統級解決方案。
國云科技主要是云計算核心技術的應用,比如我們將云計算應用在電子政務上,應用在教育上,應用在企業。
國云的團隊可以說是技術與商業結合的,客觀來說,“云計算”的技術是銷售的支撐,銷售是技術的驗證。這就像是DNA的雙螺旋結構,互相依賴,缺一不可。2011年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國云科技引進“云計算產業國際創新團隊”。團隊帶頭人李國杰,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心成員由4名教授和高級工程師組成。該團隊致力于基于海量數據面向現代服務業的云支撐平臺建設、面向企業用戶的知識及制造云服務、基于社會網絡的交互式媒體服務和面向社會計算與互動媒體的個性化終端研發。團隊曾主持研制曙光1號并行計算機、龍芯CPU等項目,先后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引入了中科院計算所的頂級科技人才,引入并轉化了更多國家投入巨資的863科技成果。
國云科技與廣電院共同建立云計算產業研究所,其中40%以上的員工擁有博士或碩士學位。
云計算產業研究所實驗室主要研究的云計算方向:1、G-Cloud產品研發:面向政府信息化領域、打造企業私有云;2、教育資源整合;3、數字校園整體解決方案:即時通訊、數字終端、校園信息化系統等、4、云主機,面向企業信息化高性價比解決方案等。
G-Cloud 產品團隊至“騰云科技”機房調研
CSDN:我們知道G-Cloud云計算操作系統是中國首家自主產權云計算平臺,當初是處于什么樣的考慮開發這個平臺?是看到什么樣的市場機會嗎?
國云:云計算屬于互聯網產業范疇,各地都在上馬云計算,其實都是想搶占這個新興產業的制高點。云計算其實是由互聯網延伸出來的一種服務,但這種服務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變革基礎之上。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技術+商業模式。為什么大家都在做云計算,是因為這其中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微軟以前主要做軟件,現在也開始做云計算,其實就是提供軟件服務,這就是商業模式的改變。
大家都知道操作系統是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但是,引領并開發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特色的操作系統。是中國需要的,云計算操作系統是云計算的核心應用,掌握了云操作系統才能掌握云計算的核心技術,才能掌握話語權。
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必須做自己的云計算操作系統,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G-Cloud云操作系統,有自己知識產權的,就會有云計算的市場。
國云在云計算上的業務是非常廣和多的,國云開展云計算服務近四年來,都是在和市場和企業接軌中,去碰撞,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云計算,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創新的應用,我們有什么樣的技術,這樣雙方結合,把技術和市場需要結合在一起,才能是一個相互支撐的有效體。我們會參加一些會展,同時,我也會做產品推廣會,也會參加政府召開的企業對接交流會等等。
CSDN:貴公司當初投資2億元開始籌建國內首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有沒有考慮到風險,有沒有一些開發過程中的細節分享給我們?
國云:2008年以來,“云計算”領域已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亞馬遜、Google、IBM、微軟先后投入巨資,搶占“云計算”市場,這給了國云科技很大的啟發,如果一切看清了再做,就沒有機會了。2008年,廣電院就此成為了東莞云計算產業推進的急先鋒。隨后,在2010年初,國云科技成立。
風險一定有的,國云科技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我們方面是明確的,目標是清晰的。
東莞是一個重要制造業的基地,面臨著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云計算正好能提供支持,云計算能明顯地降低企業成本,幫助中小企業利用信息手段進行企業經營,因此,東莞的云計算應用市場廣闊,東莞最有條件發展云計算。
CSDN:目前,這一平臺的服務企業已有幾百家,陸續推出了“教育云”、“制造云”、“供應鏈云”和“創意云”等應用,您覺得是什么原因吸引如此多的企業部署貴公司的云平臺?
國云:首先,云計算是新時代的省錢利器,使用“云計算”技術,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至少省30%的成本 ,需要多少空間就買多少,隨時擴容,隨時減量,按量付費。
企業部署或是使用云計算,是投入少,效率高,受益多,舉一個例子講,如果一個城市有一千所學校,每個學校都有機房,就需要一千個機房,上千名維護人員,占用更多的場地,但是,是不是每個機房的使用利用率就非常高呢,也不是,如果一個城市,只建一個機房,維護人員只有千分之幾,場地、維護都省了,學校可以共享云計算的一切課件,均衡了教育資源,節省了硬件設備,投入可能只占百分之三十,可以想像,這要省多少人力物力和資金。
CSDN: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G-Cloud的云平臺的技術架構?有哪些技術優勢?
國云:G-Cloud產品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 IT能力按需交付:G-Cloud將客戶的IT基礎設施(如:服務器、共享存儲、防火墻、路由器等)進行統一管控,形成資源池。并由云平臺核心的智能資源調度器統一調度。管理者可依據實際需要,為云資源用戶分配資源使用額度,云資源用戶只需要通過web界面提交請求,云平臺會依據資源使用規則(如最空閑設備優先---貪婪模式、舊設備優先使用----利舊模式等),在眾多硬件設備中自動找到“最合適”的交付給使用者。
G-Cloud可以智能交互的IT能力包括:
- 計算能力(虛擬機):云平臺可根據用戶需求 在幾分鐘內快速交付一個已經安裝了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的虛擬機實例,并立即開始工作。 為保證安全性,用戶可依據 個人密鑰(類似于銀行的USBKEY模式)使用創建好的計算能力, 而此時就連系統管理員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也無法直接進入用戶的虛擬機。
- 存儲能力:計算能力的存儲不再受本地硬盤的限制,云平臺可以根據需求 在數十秒的時間內交付一個擁有數百G容量的塊存儲設備。交付容量上限僅取決于整個數據中心的共享存儲容 量。
- 網絡能力:為保證不同用戶之間的計算能力不受干擾,云平臺提供了 虛擬局域網的交付能力,用戶可以自由創建并設定其訪問規則;為支持客戶應用系統的負載平衡以及高可用,云平臺提供了負載均衡器的交付能力,用戶可以自行創建負載均衡器并將應用服務器加入到負載節點中。
2. 客戶應用一鍵部署:告別以往系統上線時要進行的:準備硬件、調試網絡、安裝操作系統、配置中間件、配置數據庫、配置負載均衡、部署軟件包等一系列復雜操作,以及人工操作可能帶來的上線失敗風險。 只需要向G-Cloud云平臺提交你的運行環境需求(如:服務器數量、中間件或數據庫名稱、是否需要負載均衡等)并提交應用的部署包,云平臺會為你自動完成剩下的工作。將應用上線時間從過去的1周時間縮短到幾小時。 在未來系統由于服務器宕機、壓力加大等情況需要再部署一套應用的時候,只需要點擊再次部署即可,無需開發商或專業人員即可輕松搞定。
3. 資源使用彈性伸縮:G-Cloud可智能調度擁有從數臺到數千臺的物理服務器的資源池,并依資源運轉、使用、能耗情況動態調整: 如果業務系統負載壓力上升,自動部署更多的應用服務器分擔原有系統的負載;如果業務系統負載壓力下降,自動將多余資源釋放回資源池中以作其他用途。 當物理服務器的資源未被使用時可自動關機,并在需要時自動啟動,從而達到節電目的。使數據中心的能耗更可以智能調整,通過對設備CPU、電源等設備的控制,可根據服務器使用的閑、忙時自動調整能耗,比如在上班高峰期全力運轉,而在下班后則在保證服務器開機情況下將能耗降到滿載時的幾分之一。
4. 產品設計標準開放:G-Cloud產品提供成熟、標準開放的云計算接口與技術,不做技術綁架。云平臺的API兼容 AmazonEC2、EBS、LoadBalancing、CloudWatch等云計算事實標準;虛擬機支持開放標準格式OVF;加密技術使用RSA2048+AES256位高強度加密算法。 建議用戶盡量使用利舊設備搭建云平臺而非全新采購,從而讓企業資產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CSDN:G-Cloud主要針對哪些行業開發的?企業在部署這個平臺的時候又有哪些好處?
G-Cloud產品研發:面向政府信息化領域、打造企業私有云;以下是東莞市政務的云平臺成效。
建設成效:
成本節約:
單個云柜電費和空間節約:
CSDN:國云未來有什么規劃?方便透露嗎?
國云:我們季總在08年的時候就提出了國云的愿景:“國之云,云之國”,我們一直朝著這個方面努力。國云科技的發展應該是經歷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國云成長初期,成長的過程是每個企業都經歷的過程,探索市場,尋找結合點,立足點,我們必須要找到國云科技的立足點,就是國云科技的定位,從最初的云計算服務商,第二個階段,是今年我們重新進了戰略定位:中國領先的云智慧城市服務商;都說明了國云科技整體發展目標更清晰,使命更重要,國云科技將孜孜不倦的以打造中國領先的云智慧城市服務商而努力。
CSDN:有沒有什么用戶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
國云:首先說一下東莞,東莞市政府設立了每年20億元的“科技東莞”工程及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支持,支持以服務導向、應用為先的“東莞模式”云計算產業發展,并給予財政補貼鼓勵企業嘗試采用信息化技術改造和服務。東莞政府自身在應用云計算技術搭建電子政務、電子教育平臺。2012年3月,東莞電子“政務云”的兩個管理中心開始在試運行,共投入6萬億次計算能力。
在東莞推進云應用產業化的過程中,國云科技同樣扮演了核心角色。目前,東莞近半的云計算服務與其相關,其與虎門港合作的港口物流項目、廣電傳媒集團的數字媒體項目都是云計算領域的大型項目,它也承擔了電子政務辦、教育局等部門的云應用平臺建設,以及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信息化服務的“行業云”建設。而根據規劃,中科院云計算中心的全面建成,將有可能在未來3年內帶動云計算服務行業產生超過500億年產值。
2013年年底已經啟動東莞市電子政務云二期項目,目前已經有470多個電子政務應用運行在G-Cloud云平臺上。
CSDN:能否談談您對目前國內云計算市場的看法?有哪些趨勢值得去關注?
國云:目前國內云計算發展還處在技術儲備和概念推廣的階段,大規模產業化還需要假以時日。面對這種情況,政府不僅應該投入更大的資源扶持自主創新,也要保持理性心態,不能過于“急功近利”,并且還要在法律、法規上對知識產權給予更多保護,營造更健康的產業份額。
“雖然現在還有些人對云計算不看好,但作為戰略新興產業,云計算肯定是會迎來大爆發的,云計算中心要做的就是利用目前的窗口期提前卡位,借助自身的人才、技術優勢快速形成核心價值,并推動大數據、物聯網、智慧城市相關的應用創新。” 云計算與大數據的發展是目前需要我們關注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