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是近年來頻繁見諸媒體和報端的熱詞。它之所以被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于智能設備的未來始終存有美好的希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諸多的不確定性:Apple、Google等巨頭紛紛布局,加大對這一領域的投資;Qualcomm、Samsung、Epson、Sony等老牌公司也相繼發力,搶先推出新品,力圖通過搶跑這一新興市場扭轉頹勢;資本紛紛涌入,如英特爾擬買入Basis Science打造可穿戴醫療,SoftBank領投可穿戴設備技術公司Fitbit等等,但是面對小的創業團隊,投資者們則大多持謹慎觀望的態度;與此同時,國內的一些創業公司滿腔熱血,卻不得不面對資金鏈斷裂導致的費用和進度失控、跳票、用戶投訴、售后體系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創業之路上危機四伏。
可穿戴設備有沒有“前途”,可穿戴設備創業有沒有“錢途”,這個被光環籠罩的領域是創業公司的掘金點,還是滑鐵盧?
可穿戴市場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隨著2013年硅谷公司Pebble在美國市場大受熱捧,國外各研究機構紛紛給出預測,如:市場調研機構ABI Research報告稱,可穿戴設備市場在接下來5年將創造5億臺銷量;瑞士信貸發表報告預測稱,在蘋果和Google拉動下,未來兩三年,可穿戴技術市場規模將由目前的30億-50億美元增長至300億-500億美元。在媒體和咨詢公司的雙重鼓吹下,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投身這一領域。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已經發布產品的公司,銷量究竟如何?
2013年Pebble 首先公開了銷量數據27.5萬臺,之后再沒有公開的銷量數據;占領高端戶外運動市場的RIBX智能腕表不出意料地只賣出了1萬余部;而號稱有全球市場號召力的三星Gear更有戲劇性,他們在2013年11月中旬曾透露已經銷售Gear智能手表80萬臺,而韓國媒體爆出,Gear自2013年9月25日推出以來,實際累計銷量不到5萬部,日銷量只有800至900部,而與Gear同步發售的三星GALAXY Note3,在上市首月銷量就達到500萬部。
除了產品自身的問題需要解決,更多的原因可能還是這個市場和用戶需要進一步培育。那些急需市場認可,將投入轉化為收入的創業公司們,入場需謹慎了。
首批可穿戴設備,目標用戶應該是“高富帥”而不是“
如果您覺得本網站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可以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