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4年9月25日電 /美通社/ -- 自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小組成立后,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建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國產化春風好像一夜之間就吹遍了神州大地。說起最近的IT業界,真可謂是風生水起。從中央政府采購禁裝Windows 8系統,到政府禁止國企使用美國咨詢公司,再到最近的政府禁止采購賽門鐵克與卡巴斯基,這一系列舉措都使國內IT界掀起層層熱議。如何在這利好的背景下抓住發展機遇,成為了每個國產IT廠商重點思考的課題。
孕育多年一朝發力
實際上,國產化并非一個新話題。就像最近在朋友圈瘋轉的那個小故事一樣,“竹子用了4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在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了六周的時間就長到了15米。其實,在前面的四年,竹子的根已經在土壤里覆蓋了數百平米”。國產化也是如此。
很早之前,政府部門,包括業內的專家學者就已經在積極倡導國產化,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持。國內各IT廠商也通過承擔國家課題研究,不斷突破產品價值,從技術上、服務上不斷創新,扎實自身生存的土壤,讓國內廠商的產品更加適應本土企業的需求,進而具備與國外廠商PK的實力。
IT國產化的突然加速,源于政府對信息安全的日益重視。2013年9月30日,在北京中關村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就3D打印、集成電路裝備、節能環保、云計算、大數據、高端服務器等國產化技術聽取了專題匯報。
“棱鏡門”事件如同催化劑一般,促使國內IT廠商,在網絡基礎設施、服務器、存儲、數據、應用軟件等整個鏈條上,都開始發生“聚合反應”,相繼成立了國產主機聯盟、國產軟件應用推進聯盟等多個面向關鍵應用領域的IT產業聯盟。此外,還有一系列促進產業內合作的會議及線下活動,使整個產業鏈上的廠商快速聚合,以求產業鏈的共贏發展。
一體化的發展道路仍漫長
對于國產化應選擇何種道路的問題,承擔著國家863課題項目研究以及核高基項目的浪潮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浪潮認為應秉持軟硬件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將產品覆蓋至關鍵應用主機、高性能計算機、大數據一體機、海量存儲和企業云、政務云、云服務等。不斷提升自己軟硬件一體化綜合實力的浪潮,擁有國家涉密信息系統甲級集成資質及單項資質,在軍工、航空航天等國家涉密行業實踐多年,沉淀了完整的安全保密技術與管理機制,為眾多涉密機構設計IT系統,提供 IT系統安全保障。其中,浪潮所提供的身份鑒別、訪問控制、安全審計、完整性與抗抵賴、數據加密、密級標識與輸出控制等七大安全機制為企業信息安全保駕護航。可以說,浪潮已經基本具備國產化全替代的能力,通過與國內外IT公司的全方位競合,這種能力將逐步完備。
此外,近期浪潮GS在昆明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替換某知名國外軟件,以數據集中、應用集中、管理集中的集團管控全面解決方案,解決了原先系統建設時各子系統獨立開發部署造成的數據不能共享、信息孤島難題,率先實現了財務業務的一體化管理,這也進一步佐證了國內軟件現在已經有能力替代國外軟件。所以說,國產ERP軟件的崛起,既是我國軟件產業的盛事,也是廣大行業用戶的福音。
當然,現階段仍需理性對待國產化替代。過去一年,在IT國產化輿論之下,國內IT廠商確實在部分行業已經實現了攻城略地,但是由于整個產業鏈還不成熟,以及技術的相對落后,仍然難有很強的話語權。某市場研究機構日前針對國內大型企業進行調研顯示,盡管目前已經有83%的大型企業在信息安全過程當中使用國產產品,但是整體信息系統中,完全使用國產產品的案例并不占多數。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企業在信息化的一些關鍵環節上使用了國外信息化產品,而國外產品往往對上下游產品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對國內產品具有很大的排斥性與不兼容性,這也導致了信息系統的國產化推進困難的局面。從核心技術來看,目前不少IT行業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中國許多IT廠商都是二次開發后進行相關產品的生產。可以說,IT國產化替代路仍很漫長。
最近一年多來,不管是國家的政策引導,還是市場需求的持續升溫,以及國內IT廠商的抱團發力,種種跡象均已充分表明,國內IT廠商確實迎來了一次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國內IT廠商必須抓住此次發展良機,共同為產業鏈的共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這場“聚合反應”釋放出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