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SI,tcp/ip,5層協議的體系結構,和各協議的作用
OSI/RM(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開放系統互連,總共有7層協議: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利用層。
tcp/ip(4層):網絡接口層、網際層、運輸層和利用層。
5層協議: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和利用層。
各層的作用:
物理層:通過媒介傳輸比特,肯定機械及電氣規范?!忍?/span>
數據鏈路層:將比特組裝成幀和點到點的傳遞。——幀
網絡層:負責數據包從源到目的的傳遞和網際互連?!?/span>
傳輸層:提供端到真個報文傳遞和毛病恢復。——段(TCP報文段和UDP用戶數據包)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
表示層:對數據進行翻譯、加密和緊縮。
利用層:允許訪問OSI環境的手段。
2、IP地址的分類。
IP地址總共分為5類:
A類:以0開頭,第1個字節范圍:0⑴26。(1.0.0.0⑴26.255.255.255)網絡號占1個字節
B類:以10開頭,第1個字節范圍:128⑴91.(128.0.0.0⑴91.255.255.255)網絡號占兩個字節
C類:以110開頭,第1個字節范圍:192⑵23.(192.0.0.0⑵23.255.255.255)網絡號占3個字節
D類:以1110開頭,后面是指多播地址。
E類:以1111開頭,后面保存為今后所用。
3、ARP(地址解析協議)的工作原理。
(1)首先,每一個主機都會在自己的ARP緩沖區中簡歷1個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間的對應關系。
(2)當源主機要發送數據時,首先檢查ARP列表中是不是有對應IP地址的目的主機的MAC地址,如果有,則直接發送數據,如果沒有,就向本網段的所有主機(廣播)發送ARP數據包,該數據包包括的內容有:源主機IP地址,源主機MAC地址,目的主機IP地址。
(3)當本網絡的所有主機收到該ARP數據包時,首先檢查數據包的IP地址是不是有自己的IP地址,如果沒有,則直接疏忽,如果是,則首先從數據中取出源主機的IP地址和MAC地址寫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存在,則覆蓋,然后將自己的MAC地址寫入ARP響應包中,告知源主機自己就是要找的主機的MAC地址。
(4)源主機收到ARP響應包后,將目的主機的IP和MAC地址寫入ARP列表中,利用此信息來發送數據。如果源主機1直沒有找到響應,那末ARP查詢失敗。
注:廣播發送ARP要求,單播發送ARP響應。
4、經常使用協議的介紹。
ICMP協議:因特網控制報文協議。是tcp/ip協議族的子協議,用于在IP主機、路由器之間傳遞控制協議。
TFTP協議:簡單文本傳輸協議,用在在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進行簡單文件傳輸的協議。
HTTP協議:超文本傳輸協議,是1個屬于利用層的面向對象的協議。
DHCP協議:動態主機配置協議,是1種讓系統得以連接到網絡上,并獲得所需要的配置參數的手段。
NAT協議:網絡地址轉換協議,將私有地址轉換為合法IP地址的轉換技術。
5、描寫RARP協議。
逆地址解析協議,完成從硬件地址到IP地址的映照,主要用于無盤工作站,這是由于給無盤工作站配置的IP地址不能保存。
工作流程:在網絡中配置1臺RARP服務器,里面保存著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照關系,當無盤工作站啟動后,就封裝1個RARP數據包,里面有它的MAC地址,然后廣播到網絡去,當服務器收到要求包后,就查找對應的MAC地址的IP地址裝入響應文中發回給要求者,由于需要廣播要求報文,因此RARP只能用于具有廣播能力的網絡。
6、TCP3次握手和4次揮手的全進程。
3次握手:
第1次握手:客戶端發送SYN(同步SYN=1,seq=x)包到服務器,并進入SYN_SEND(同步已發送)狀態,等待服務器的確認。
第2次握手:服務器收到SYN包,必須確認客戶真個SYN(ack=x+1),同時發送自己的SYN+ACK包(SYN=1,ACK=1,seq=y),服務器進入同步已接收狀態(SYN_RECV)。
第3次握手:客戶端收到服務器發來的SYN+ACK包,向服務器發送確認包ACK(ACK=1,ack=y+1,seq=x+1)。至此完成3次握手。
為何要有第3次握手?而不是用兩次握手?
斟酌這樣1種情況,客戶端發送要求到服務器,但由于網絡阻塞等緣由,1直未收到服務器的確認,因而客戶端認為要求發送丟失了,因而再次發送要求。但是,第1次的要求可能在某個時間到服務器,這時候候,服務器發送確認客戶端。這時候,如果是兩次握手,那末則將會建立連接,可是由于客戶端認為之前的要求已失效了,所以不會理睬從客戶端發送過來的確認信息,這樣服務器以為已建立了連接,則會1直等待客戶端發來要求,這樣資源就白白浪費了。而如果是3次握手,那末由于客戶端不會發送確認,因此服務器就不會建立連接。
4次揮手:
第1次揮手:主動關閉方發送1個終止FIN(FIN=1,seq=u),用來關閉主動放到被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但是此時主動方還是可以接受數據,只是不再發送數據。
第2次揮手:被動關閉方收到FIN包后,發送1個確認包ACK給對方(ACK=1,ack=u+1,seq=v)。
第3次揮手:被動關閉方發送1個FIN,用來關閉被動關閉方到主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FIN=1,ACK=1,seq=w, ack=u+1)。(注意第2、3、4次揮手都要有ACK=1,TCP規定:在連接建立后的所有傳送都應當設置ACK=1,但第1次揮手沒有)
第4次:主動關閉方收到FIN后,發送1個確認(ACK=1,seq=u+1,ack=w+1)給被動關閉方。
注意這里還沒有結束,TCP還未釋放。必須經過時間等待計數器設置的時間2MSL(最長報文段壽命)后,主動關閉方才進入關閉狀態。
這里為何要等待2MSL時間呢?
(1)為了保證客戶段發送的最后1個ACK報文段能夠到達服務器。如果這個ACK報文段丟失,那末服務器會重新發送ACK+FIN,那末在2MSL時間內,客戶端可以重新發送ACK確認包。
(2)為了避免“已失效的連接要求報文段”出現在本連接中。客戶端在發送完最后1個確認包后,再等待2MSL時間,那末使得本連接延續時間內的所有產生的報文段都從網絡上消失。這樣在下1個連接中就不會出現這樣舊的連接要求了。(MSL是最長報文段壽命,過了這個2MSL,報文段將會失效)
7、說明在閱讀器中輸入www.baidu.com后履行的全部進程。
(1)客戶端閱讀器通過DNS(域名服務器)解析到域名的IP地址,通過這個IP地址找到客戶端到服務器的路徑??蛻舳碎喿x器發起1個HTTP會話到這個IP地址,然后通過TCP進行封裝數據包,輸入到網絡層。
(2)在客戶真個傳輸層,把HTTP會話要求分成報文段,添加源和目的端口。服務器把相應的要求返回到客戶真個端口,然后利用IP層的IP地址查找目的端。
(3)客戶段的網絡層不關心利用層或運輸層的東西,主要的任務是通過查找路由表確認如何到達服務器。(路由器工作原理)
(4)包通過鏈路層發送到路由器,查找給定IP地址的MAC地址,然后發送ARP要求查找目的地址。
8、TCP和UDP的區分。
(1)TCP提供的面向連接的可靠的數據流(字節流)傳輸,UDP是無連接的不可靠的面向數據包的傳輸。TCP重視數據安全性,UDP簡單,數據傳送快。
TCP協議:ftp,telnet,smtp,pop3,http
UDP協議:DNS,SNMP,TFTP
9、DNS域名系統的工作原理
DNS工作原理有兩種:遞歸查詢和迭代查詢。
主機向本地域名服務器的查詢1般都是遞歸查詢,即本地域名服務器會代替主機進行查詢,而不是主機進行查詢。
從本地域名服務器到根域名服務器的查詢1般都是迭代查詢,即自己進行不斷的迭代查詢。
10、說明交換機、路由器、網關的概念,并說明各自的用處。(下面答案拷貝自其他地方,碼字手抖)
答:1)交換機
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交換機是針對同享工作模式的弱點而推出的。交換機具有1條高帶寬的背部總線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的端口都掛接在這條背 部總線上,當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后,處理端口會查找內存中的地址對比表以肯定目的MAC(網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網卡)掛接在哪一個端口上,通過內部 交換矩陣迅速將數據包傳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交換機才廣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應后交換機會“學習”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內部地址表
中。
交換機工作于OSI參考模型的第2層,即數據鏈路層。交換機內部的CPU會在每一個端口成功連接時,通過ARP協議學習它的MAC地址,保存成1張 ARP表。在今后的通訊中,發往該MAC地址的數據包將僅送往其對應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的端口。因此,交換機可用于劃分數據鏈路層廣播,即沖突域;但它不能劃分網絡層廣播,即廣播域。
交換機被廣泛利用于2層網絡交換,俗稱“2層交換機”。
交換機的種類有:2層交換機、3層交換機、4層交換機、7層交換機分別工作在OSI7層模型中的第2層、第3層、第4層盒第7層,并因此而得名。
2)路由器
路由器(Router)是1種計算機網絡裝備,提供了路由與轉送兩種重要機制,可以決定數據包歷來源端到目的端所經過 的路由路徑(host到host之間的傳輸路徑),這個進程稱為路由;將路由器輸入真個數據包移送至適當的路由器輸出端(在路由器內部進行),這稱為轉 送。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3層——即網絡層,例如網際協議。
路由器的1個作用是連通不同的網絡,另外一個作用是選擇信息傳送的線路。 路由器與交換器的差別,路由器是屬于OSI第3層的產品,交換器是OSI第2層的產品(這里特指2層交換機)。
3)網關
網關(Gateway),網關顧名思義就是連接兩個網絡的裝備,區分于路由器(由于歷史的緣由,許多有關TCP/IP 的文獻曾把網絡層使用的路由器(Router)稱為網關,在今天很多局域網采取都是路由來接入網絡,因此現在通常指的網關就是路由器的IP),常常在家庭中或小型企業網絡中使用,用于連接局域網和Internet。 網關也常常指把1種協議轉成另外一種協議的裝備,比如語音網關。
在傳統TCP/IP術語中,網絡裝備只分成兩種,1種為網關(gateway),另外一種為主機(host)。網關能在網絡間轉遞數據包,但主機不能 轉送數據包。在主機(又稱終端系統,end system)中,數據包需經過TCP/IP4層協議處理,但是在網關(又稱中介系 統,intermediate system)只需要到達網際層(Internet layer),決定路徑以后就能夠轉送。在當時,網關 (gateway)與路由器(router)還沒有區分。
在現代網絡術語中,網關(gateway)與路由器(router)的定義不同。網關(gateway)能在不同協議間移動數據,而路由器(router)是在不同網絡間移動數據,相當于傳統所說的IP網關(IP gateway)。
網關是連接兩個網絡的裝備,對語音網關來講,他可以連接PSTN網絡和以太網,這就相當于VOIP,把不同電話中的摹擬信號通過網關而轉換成數字信號,而且加入協議再去傳輸。在到了接收真個時候再通過網關還原成摹擬的電話信號,最后才能在電話機上聽到。
對以太網中的網關只能轉發3層以上數據包,這1點和路由是1樣的。而不同的是網關中并沒有路由表,他只能依照預先設定的不同網段來進行轉發。網關最重要的1點就是端口映照,子網內用戶在外網看來只是外網的IP地址對應著不同的端口,這樣看來就會保護子網內的用戶。
上一篇 OkHttp 官方中文文檔
下一篇 Pnp管理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