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理會政治和國際博弈層面的各種陽謀論,單純從一個互聯網用戶的角度講,當然不愿Google撤離。
我用Google搜索新聞和圖片,用Gmail和Gtalk跟朋友聯系,在GoogleReader里看訂閱的博客,在iGoogle看天氣查日歷,出門時在GPhone上用GoogleMaps里查路線,在GoogleLabs里體驗各種新奇玩意兒。Google至少占據我70%的上網時間,幾家門戶和SNS分食了剩下的30%。至于Google在搜索業務上的那家直接對手,只會當有競價排名欺詐或者被黑客攻陷的大新聞時,才會想起它。
如果Google撤離,中國網民體驗到的Google產品質量就會下滑。既然在本土沒有研發和運營、.cn域名不再做監控而被隔離、中國用戶數和本土收入下滑,Google用于服務中國用戶的資源定會隨之削減。接下來,中國用戶的體驗難免惡化,最終忠誠度喪失,轉而投奔其它公司和產品。而當沒有了Google的直接威懾,那些原本在產品質量和商業道德上不夠嚴謹的對手會更加缺乏責任心和鞭策感,不知道會有多少跟競價排名類似的欺詐黑幕會更加張揚。
從一個平凡用戶的私心出發,期望看到勢均力敵的競爭,期望看到市場力量不斷提升網民福祉。Google的自我標榜“不作惡”是一個相當高的標準。如果直接造成競爭真空而讓用戶受損,算不算一種“作惡”?孫悟空的偉大不在于為保護唐僧打妖怪,在于能同時忍受唐僧為保護妖怪而念的緊箍咒。
考慮到Google所提出的道貌岸然的撤離理由,一個稱得上兩全的備選方案是:Google中國業務與一家本土公司合并;由這家本土公司主導,承擔一切在本土進行的政策配合、關系協調、日常運營,而Google通過單純的產品和技術支持來換取品牌的繼續存在和財務收益,而不用擔負其所影射的道義責任。
潛在的本土合作者需要具備三個特征:和Google有合作的歷史;在本土市場至少有與百度一爭高下的勢力;在業務布局和互聯網整體競爭態勢上與Google互補。這樣看來,最靠譜的是騰訊,可以有80分;其次是阿里和網易,勉強60分。
這算不算癡人說夢?應該不算。
《環球企業家》雜志曾報道(該作者張亮不久前投奔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做分析師),2008年初Google中國總裁李開復就收到騰訊一核心人物的電話,提出:QQ有沒有可能接手Google在中國的全部業務?這并非一廂情愿。早于2006年年中Google在中國最受質疑的時期,Google總部曾有高層主動提出,是否應該將中國業務與騰訊組建合資公司?
兩次機緣在后來都無疾而終。2006年那一次,據稱是因為Google中國高層團隊的堅決反對,認為在那樣一個非常時期,如此大的動作會破壞公司內外的信心,方案最終被擱置。2008年那一次,Google在中國處于迅猛布局、大幅拉近與百度差距的時候,當然不會有被人收編的內心渴求。
而現在,應該是個舊事重提的好時機。且不論Google受到的壓力和進退之兩難,重要的是從市場態勢看,有利于這兩家公司,有利于競爭和用戶。
第一,不僅Google需要騰訊接手,而且騰訊也需要Google。在搜索業務上,騰訊的搜搜一直沒有在市場上有過硬表現。而搜索和電子商務這兩塊業務,在馬化騰眼里絕對是“必須一戰”。
第二,騰訊接手Google中國業務,將對百度形成最有壓力的威懾和牽制。如果騰訊能把搜索用于激活旗下龐大的信息海洋,比如Qzone里的行為數據和QQ里的堪稱海量的聊天信息,應該可以產生巨大的潛在廣告機會和收入增長。而如果騰訊還能用合適的方式解決用戶信息的隱私問題,把這些信息加入到搜索結果,那百度將受到史上最殘酷的打擊。
第三,Google的主業搜索和騰訊的主業IM/游戲并不沖突,這是基礎。更上一層,Google今天所受到的一大威脅是,Facebook自成一統的行為信息并不在Google搜索的射程內,Facebook勢力范圍越大,Google活動空間就越小。與騰訊結盟將有助于Google對社交網絡行為信息的突破,更甚至把其用以與Facebook對抗的社交網絡開放標準OpenSocial和QQ進行一定的整合,這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最低限度,也能輕松把Facebook的勢力范圍永久性的擋在中國之外。
總結一下就是,Google和騰訊能相互補齊彼此最脆弱的那根軟肋,兩家聯手,甚至可能控制全球互聯網。各自的主宰勢力范圍,地理和轄區上以中國國界為線,業務上以社交網絡(相當于盾,牢不可破)和搜索(相當于矛,無堅不摧)為線,劃洋而治。以今天Google在全球、騰訊在中國的行業地位,兩家都不應該覺得冤枉。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這個假設留下的最大問題是:騰訊在中國就會變得過于強大,那時候,恐怕能阻擋騰訊一統天下的也就只剩下阿里集團。既然是從有利于競爭有利于用戶的角度出發,期望Google把中國業務委托給本土公司,那么也應該同樣期望,最終接納Google的不是騰訊,而是等而次之的網易,阿里,或者盛大。
阿里接手Google中國的邏輯跟上面提到的騰訊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淘寶自從切斷了從百度來的流量后,面臨極大的為淘寶賣家尋找流量入口的壓力,這直接導致淘寶大量小賣家不能存活。Google旗下的搜索流量、以及Google注資的265.com和Discuz,都可以為淘寶大大方方解決這個問題。而最新消息稱,阿里已經就接手265開始與Google接觸。
當然,阿里若與Google結盟也同樣存在“過于強大、難以制衡”的問題。所以我倒是更樂于見到相對弱勢的網易能當仁不讓。丁磊技術出身、也有跟政府部門頂牛的歷史、早年網易曾使用Google的搜索技術、而且目前一直期望在搜索引擎上有突破,兩家人溝通應該問題不大。如果網易如愿,那么中國互聯網版圖會立刻由之前的“BAT”(B百度,A阿里巴巴,T騰訊)三國演義轉變為“BANT”(N網易)四強鼎力。競爭越充分,網民受益就越多。
不過底線是,無論誰接手,都請盡早。除了考慮BAT這些純粹商業玩家的競爭和制衡外,中國互聯網又進來另一股強大力量,“國家隊”。很大程度上,BAT和Google們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與國家隊抗衡。從Google的“撤退”表演和最近的互聯網亂局里我們已充分領教到:國家隊很厲害。而經驗顯示,國家隊對用戶體驗僅僅有相對最弱的尊重。
作者:程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