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在QQ上咨詢關于“路由器與交換機的問題”、“交換機與路由器有什么區別”,這是一個系統的知識,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的,網在中關村網站找到了一篇比較簡單易懂的文章,希望對您學習網絡設備及相關知識有所幫助。
路由器(Router)亦稱選徑器,是在網絡層實現互連的設備。它比網橋更加復雜,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路由器有更強的異種網互連能力,連接對象包括局域網和廣域網。過去路由器多用于廣域網,近年來,由于路由器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價格下降到與網橋接近,因此在局域網互連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種連接多個網絡或網段的網絡設備,它能將不同網絡或網段之間的數據信息進行“翻譯”,以使它們能夠相互“讀”懂對方的數據,從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絡。路由器一般兩大典型功能,即數據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數據通道功能包括轉發決定、背板轉發以及輸出鏈路調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件來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軟件來實現,包括與相鄰路由器之間的信息交換、系統配置、系統管理等。比如像銀河風云生產的路由器,他基于網絡處理技術架構的硬件高速核心接入產品。有著高度集成防火墻、路由器、服務質量保障等眾多功能模塊,,接口類型從E1/CE1、ATM、POS等廣域網接口到FE、GE等以太網接口,提供高密度集成化、高性能、低成本、靈活彈性的網絡解決方案。有的產品采用分布式的硬件轉發的無阻塞交換矩陣體系結構,具備電信級高可靠性、可用性。可擴展性和可管理性,充分滿足不斷增長的數據和互聯網業務對核心骨干設備的需求。像這類似的路由器,適用于大中型企業的大中型行業分支綱構,滿足政府、金融、電力、財稅等多種行業用戶的業務開展需求,在滿足業務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網絡建設、擴容、升級的成本和復雜度。
交換機(Switch)是一種基于MAC(網卡的硬件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絡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現在的交換機分為:二層交換機,三層交換機或是更高層的交換機。三層交換機同樣可以有路由的功能,而且比低端路由器的轉發速率更快。它的主要特點是:一次路由,多次轉發。比如:S1000-Ez/SI這類系列的機型,銀河風云自主開發的低成本、高性能、高可靠性二層交換機產品。支持全百兆+千兆/電上行的接口組合模式,可廣泛應用企業網、園區網、IPTV網絡接入層。
那總的說路由器與交換機的根本區別在哪里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面上:
(1)工作層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換機是工作在OSI/RM開放體系結構的數據鏈路層,也就是第二層,而路由器一開始就設計工作在OSI模型的網絡層。由于交換機工作在OSI的第二層(數據鏈路層),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較簡單,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層(網絡層),可以得到更多的協議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轉發決策。
(2)數據轉發所依據的對象不同
交換機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說MAC地址來確定轉發數據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則是利用不同網絡的ID號(即IP地址)來確定數據轉發的地址。IP地址是在軟件中實現的,描述的是設備所在的網絡,有時這些第三層的地址也稱為協議地址或者網絡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件自帶的,由網卡生產商來分配的,而且已經固化到了網卡中去,一般來說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則通常由網絡管理員或系統自動分配。
(3)傳統的交換機只能分割沖突域,不能分割廣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廣播域
由交換機連接的網段仍屬于同一個廣播域,廣播數據包會在交換機連接的所有網段上傳播,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通信擁擠和安全漏洞。連接到路由器上的網段會被分配成不同的廣播域,廣播數據不會穿過路由器。雖然第三層以上交換機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廣播域,但是各子廣播域之間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們之間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路由器提供了防火墻的服務
路由器僅僅轉發特定地址的數據包,不傳送不支持路由協議的數據包傳送和未知目標網絡數據包的傳送,從而可以防止廣播風暴。
交換機一般用于LAN-WAN的連接,交換機歸于網橋,是數據鏈路層的設備,有些交換機也可實現第三層的交換。路由器用于WAN-WAN之間的連接,可以解決異性網絡之間轉發分組,作用于網絡層。他們只是從一條線路上接受輸入分組,然后向另一條線路轉發。這兩條線路可能分屬于不同的網絡,并采用不同協議。相比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較交換機要強大,但速度相對也慢,價格昂貴,第三層交換機既有交換機線速轉發報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廣泛應用。